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!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,请使用这些浏览器。
chrome
Firefox

工具栏

【汽车人】丰田华为Momenta三方合作,机制怎么安排


虽然与华为合作,可能存在美国政治风险,但为了中国市场的商业前景,丰田也许愿意冒一点风险。


文 /《汽车人》孟华

汽车圈似乎很难保住秘密。在3月底就有传闻称日系三大品牌当中,有一家会与华为合作。竞猜没进行太久,丰田与华为拟议中的合作,就被小道消息披露出来。


这让丰田预计在北京车展期间宣布与“国内大厂”的重要合作,有点提前揭秘的遗憾。


虽然舆论有点捕风捉影,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,这类消息从未有放空炮的历史,而且也很难撤回。即便未官宣,双方的合作看上去已经敲定了。至少截至4月10日,并未丧失信息新鲜感。迄今舆论对合作细节一无所知,只能根据现有信息,做一点猜测。


丰田选择华为的理由


有人说选择华为是为了讨好中国消费者。这类猜测的问题在于,将技术和产品层面的问题,外化为营销手段。实际上,技术和营销谁也解决不了谁的问题。


如果从市场和商业角度,丰田这么做当然有充足的理由,无论是为了遏制在华销量的不振,还是快速追上主流智驾水平,都需要快速决策。



如果日系车企想上一个新技术,选择逻辑一般是这样的:A选项永远是要求长期供应商提供方案;如果预判序列中的供应商不行,B选项就是自己做,有的时候提前布局很久,用于形成能力。


今天回过头来看,丰田2016年在北美成立的TRI(丰田研究院),尽管拿出了不少新鲜玩意,但在量产智驾这一领域,没能拿出能够引入中国市场的产品,也没能帮助母公司在全球智驾领域取得任何优势。


那么就只能采取C选项,引入常设名单之外的供应商,这次就是华为。



华为的智驾产品,目前已经从打品牌到打增量的阶段。赛力斯充当了华为智驾的第一个样板,证明有效后,从民企到国企,再到跨国企业,大客户们闻风而动,当然可以理解。


Momenta与华为重叠


传闻中有点“含金量”的信息是,可能有三方合作:丰田、Momenta和华为。其余的猜测,诸如三方联合出智驾方案,Momenta和华为分别提供软件和硬件方案等,《汽车人》并不敢苟同。


三方合作问题不大。2020年,丰田就与Momenta合作。但将Momenta和华为分别视为软件和硬件供应商,可能存在谬误。


原因很简单,华为是智驾整体方案供应商。丰田有极大概率选择HI模式与华为合作,不可能采取智选车模式,也不大可能另起一行创建一个新模式。



今年3月份,余承东已经表示,智选车模式不会有太多合作方:“主要是没有资源,只能做四个样板间。”


不止是智选车合作名额已满的问题,而是丰田作为全球第一大整车厂商,不可能放弃对自身产品线的把控,只能接受华为HI套件的嵌入。而整合工作,则由华为和丰田两方派出技术团队对接,这里面没有Momenta什么事。后者对整车或者智驾方案的了解,不可能超过两个设计方(丰田和华为)。


只不过,与Momenta合作,尚未给丰田的智驾产品力带来有力帮助。虽然toB(面向企业用户)的公司很少宣传自己,但两者合作4年,丰田量产产品中没有搭载Momenta的智驾产品。喊华为加盟,后者拥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方案,如果对接上没问题,华为上手应该很快。Momenta迟迟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,那么三方变两方,也是有可能的。



但是,Momenta与其它主机厂合作推进很快。有人认为,丰田应该加快决策链路,将商业决策和技术供应商选择权更多赋予丰田中国,让后者便宜行事。


如何平衡两个供应商


智驾方案的软硬分立,只适应一种情况,即整车厂商自己充当智驾的一级供应商,自己采购硬件,包括各路传感器(摄像头、毫米波雷达、激光雷达等,这里面可能包含一点数据融合的固化软件)、算力Soc、V2X硬件、MCU。


然后有算法工具链公司提供算法开发环境,并可能充当算法供应商,后者还拥有基础库、计算模块、感知模块、云控模块的搭建能力。在此基础上打造算法应用,这就进入了软件服务阶段。


麻烦的是系统级软件。不愿意暴露底层算法和参数的主机厂,就得自己搞定操作系统内核和中间件。


Momenta和地平线都属于同生态位的软件服务商,它们可以承担从开发到应用的全流程服务。至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L4智驾方案(“飞轮”),虽然取得了一些定点订单,但靠Robotaxi活下去暂时看不大可能。


由L2+进化的方案,争取到上汽系和比亚迪系的订单,成绩还是不错的。上汽是Momenta的投资方,能拿上汽的单不算本事。而比亚迪旗下几个品牌成为客户,说明Momenta L2+技术(Mpilot)还是受到认可的。



因此,Momenta和华为其实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整体方案供应商。在同一个项目里,丰田是甲方没问题(也必须做大量的技术对接工作),由两者合作来做智驾方案,是非常差的一种选择。《汽车人》认为,丰田不会这么做。


《汽车人》猜测,两者要么按照市场划分,华为负责大中华区和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等区域,Momenta负责美日欧等发达市场;要么按照项目划分,华为去抓某些子品牌(比如雷克萨斯)或产品系列,而Momenta负责另一部分。这取决于各自智驾方案(高速和城区NOA)与产品定位的契合程度。


当然后一种选择有个问题,就是不同产品序列缺乏移植性强的应用,增加了技术复杂性。当然,丰田产品线极为漫长,按理说有能力吃得下分别部署的成本,做出足够的差异化。


应该考虑美国因素


这里面还有个隐含的风险,就是丰田在美国的业务会不会因此受到指责,要求丰田与华为脱钩。


丰田当然可以做到让美国当地产品线不使用华为技术,但在第三方使用(比如美国无法进行长臂管辖的国家,包含司法合作和行政手段),美国也有可能使用蛮力,以准入限制为手段,迫使丰田与华为脱钩。这样的话,丰田就相当被动,因为美国毕竟是其第一大市场。



以往大家倾向于认为,这种直接行政命令太粗鲁了,就算按照美国法律,也缺乏法律支撑。但是这两年发生的事情不断刷新大家认知,法律甚至宪法可以修改,可以追加修正案和出台临时监管政策,甚至直接发行政令。下决心杯葛的话,手段是不缺的,因此这种微小的可能性也应该考虑。


同样应该思考的是所有和华为合作的跨国厂商,无论它们在美国的业务多寡,比如大众汽车、奥迪奔驰宾利等,有些合作还在台面下运作,尚未官宣,但都要评估这类政治风险。指望美国顾虑营商环境、顾虑政治和招商承诺,都是靠不住的。


有一些例子已经证实了,美国在某些问题上,愿意付出比较大的经济或者信用代价,有时在外界看来得不偿失。这当然不够理性,问题也就在这里,就是无法估量被恐惧挟持的政策走向。



照目前来看,与华为进行范围限定、技术嵌入深度限定、产品系列锁定的合作(初期可能拿出几款产品来试水),可能是丰田应对美国政治风险的做法。这样虽然仍然无法排除小概率事件,但强化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目标,已经容不得决策滞后了。


为了中国市场的商业前景,丰田也许愿意冒一点风险。【版权声明】本文系《汽车人》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
内容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易车立场

收藏

收藏成功 !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

猜你想看

+加载更多

活动推荐

广告
  • 奖 
  • 抢 
  • 奖 

CopyRight © 2000-2023 BitAuto,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   购车咨询:4000-168-168 (周一至周日 9:00 – 21:00) 法定假日除外